鼎湖山,位于肇慶市東北部,為廣東四大名山之一。雍正《廣東通志》卷十二之《山川》云:“頂湖山在城東北四十里,高千余丈,山頂有湖,四時不竭”,故稱“頂湖山”,后改稱“鼎湖山”。1956年6月,我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——廣東鼎湖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立。1979年,鼎湖山又成為我國第一批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“人與生物圈”計劃的保護區。
《鼎湖山志》記載的山貌圖(來源:肇慶星湖風景名勝區鼎湖山管理處)
鼎湖山總面積11.33平方千米,主峰雞籠峰海拔1000.3米,地處北回歸線南側,受副熱帶高壓控制的影響,整個北回歸線附近的緯度帶三分之二以上的陸地屬于沙漠、半沙漠或干旱草原。而鼎湖山因受太平洋季風的影響,濕潤多雨,樹木繁茂,分布的原始森林有130多公頃,人工造林1300多公頃,成為“沙漠帶”上的綠洲,也被譽為“北回歸線上璀璨的綠寶石”。
北回歸線的綠寶石——鼎湖山(攝影:梁耀鈞)
鼎湖山景區,2020年1月確定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。景區由天溪、云溪、天湖三大部分組成。云溪、天溪兩大溪流貫穿全景區,分別形成水簾洞天、飛水潭等飛瀑奇觀,擁有老龍潭、浴佛池、三味潭、浴龍潭和天湖等勝境。山上空氣負氧離子含量最高達12萬余個/立方厘米,是廣東乃至全國負氧離子濃度最高的旅游景區之一,享有“天然大氧吧”的美稱。
避暑勝地——飛水潭(攝影:徐可球)
鼎湖山自然保護區蘊藏著豐富的生物資源,被生物學家稱為“物種寶庫”和“基因儲存庫”。廣東植物種數三分之一的高等植物都在此處生長,其中桫欏、紫荊木、土沉香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達68種。有獸類43種、鳥類267種、兩棲類23種、爬行類54種、蝶類117種、已鑒定的昆蟲713種。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蘇門羚、穿山甲和小靈貓等62種;已鑒定的大型真菌836種,占廣東省總種數的70%;有華南特有種和模式產地種48種。
鼎湖山同時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人文資源,有寺廟建筑、摩崖石刻、碑刻、匾額、紀念亭等文物古跡。
山中最早的寺廟始建于唐代儀鳳年間(676—679年),是由禪宗六祖慧能的高徒智常禪師開山所建的白云寺(又稱鼎湖古寺)。明崇禎六年(1633年),始建蓮花庵,后改名慶云寺,該寺素有“禪、凈、律三宗俱善”之盛名,屬嶺南四大名剎之一,與鼎湖山共稱“百城煙雨無雙地,五嶺律宗第一山”。
嶺南四大名剎——慶云寺(攝影:徐可球)
鼎湖山有摩崖石刻109題,現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。最為久遠的是唐朝智常禪師刻于老龍潭側涅槃臺石壁上的石刻“正法眼藏,涅槃妙心”八字。此外,還有宋慶齡手書“孫中山游泳處”刻于飛水潭的崖壁上。
鼎湖山的摩崖石刻(來源:肇慶星湖風景名勝區管理局)
眾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流傳百世的詩歌。北宋政治家、詩人余靖曾到鼎湖山游覽,作《留題龍潭》:
峭嶺盤遠郊,幽泉生石罅。沮洳成深潭,神龍隱其下。
氣昏云霧朝,光寒風雨夜。絕境鄰梵宮,余波沃農稼。
秋態月色澄,晴蛟虹影射。勢非蛟室卑,名將鳳池亞。
存身此蟠蟄,得時扶造化。何當歲大旱,移湫救函夏。
明代大儒陳獻章作《望頂湖山》:
客子正歌山鬼句,篙師欲進頂湖船。
遙看落日蒼梧外,獨立橫槎古寨邊。
清乾隆年間,史學家、文學家,乾嘉學派代表人物錢大昕作《頂湖山慶云寺》:
未入羚羊峽,先攀鸛鶴巢。
清流出云外,古寺掛林梢。
石瘦森奇鬼,泉飛散薄綃。
偷閑成獨往,私署次山聱。
鼎湖山上名聯甚多,如,“不作風波如世上,別有天地非人間”;“流水聞高下,青山閱古今”;“到此處才進一步,愿諸君勿廢半途”;“萬本松山千笏石,百重云水一聲鐘”;“客游圖畫里,僧語云水間 ”等。
榮睿碑亭(攝影:徐可球)
鼎湖山還有以展現中國古代鼎文化為主題創建的寶鼎園,將中國著名的青銅器鼎、鼎文化與自然、山水文化融為一體。寶鼎園上的九龍青銅寶鼎,被譽為“天下第一大鼎”,鼎口直徑5.58米,鼎口周長17.5米,鼎腹直徑5.55米,鼎腹周長17.42米,鼎高6.68米,重16噸。
世界最大的鼎——九龍青銅寶鼎(攝影:徐可球)
參考文獻:
1.《肇慶市鼎湖區志》,中華書局2012年版。
2.《鼎湖山志》,中山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。
?。ㄗ髡呒皢挝唬盒炜汕?、梁智霖,肇慶市鼎湖區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