木深風清,古道尋蹤。在中山“市肺”五桂山境內,有一段岐澳古道遺跡,沿線散布著云逕寺遺址、桂峰茶亭遺址、許真君格言石碑等近10處歷史遺跡,具有很高的歷史人文價值。岐澳古道曾是連接石岐與澳門的通道,是興盛一時的貿易通道和官道,見證著粵澳兩地的經貿往來、文化相融的歷史,它宛如歷史長河中的一條奔騰動脈,成為香山人開眼看世界的重要通道,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之一,被譽為香山的“絲綢之路”“茶馬古道”。
岐澳古道修建于清咸豐十年(1860年)?!搬敝赶闵娇h城石岐,也就是如今的中山市城區中心石岐;“澳”指濠鏡澳,即今澳門。岐澳古道全長70公里,分“東干大道”和“南干大道”兩條,其中位于縣城南面南干大道是主要通道。它從縣城南麓出發,經桂峰茶亭、雙合山、石鼓、云逕頂到良都和谷都交界處,轉東入石瑩橋、大南坑、平湖沙崗、前山寨,直通澳門。
岐澳古道五桂山段(中山市檔案館藏) 岐澳古道五桂山段(中山市檔案館藏) 據《香山縣志續編》記載:“西北諸鄉,均以航行為捷;東南諸鄉,則陸路交通為多?!备鶕浀氐膶嶋H狀況,香山縣的西北和東南地區還有水路和陸路的分野,西北多走水路,東南多行陸路?!吨猩绞兄尽匪涊d的古代香山陸路要道有四條。最早一條是從沙溪、大涌至石岐的“西河石路”,修筑于清康熙年間;另三條修筑于清咸豐年間,分別是從縣城東至南朗等地的“東干大道”、縣城南通往澳門的“南干大道”,以及位于縣城東南面長不過百米的“蜆涌瑩石路”。這四條要道,唯有西河石路位于西北,其它三條都在東南。其中,東干大道從香山縣城東側至南朗,途經南朗鎮翠亨村,那里是一代偉人孫中山的故鄉。南干大道從香山縣城南麓通往澳門,途經三鄉鎮雍陌村,那里則是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、中國現代化運動的先驅、中國“全面看世界的第一人”、《盛世危言》作者鄭觀應的故鄉。 岐澳古道上的許真君格言碑(網絡圖片) 70公里的驛道,是百姓往來石岐、澳門兩地謀取生計的重要通道。百姓將瓜果蔬菜等本地農產品擔到澳門關閘,再從澳門擔回當時緊缺的洋火(火柴)、火水、蠟燭等貨物回香山售賣,換回一日的生計。當時行走在岐澳古道是怎樣一番境況?《香山縣志續編》有路線記載:“自縣治南門起,十五里為桂峰茶亭,又十五里為雙合山,又十余里為石鼓垯,又十三里曰沙橋,中通一徑,上為平逕頂,有云徑寺茶亭,良谷二都交界處,由云徑寺稍北折而東至石瑩橋,又二里至大南坑,又二里蚺蛇塘汛,又南行里余至馳馬坡,三里許至平湖沙岡,又五十里至前山寨,又十余里至蓮花逕沙堤,又六七里至澳門?!?/span> 近代香山學者鄭彼岸的詩作《走翠微》與此路徑相呼應,亦道出了行走于古驛道謀生的艱辛: 《走翠微》一詩運用石岐方言而作,文辭淺白,通俗易懂?!按湮ⅰ?,指如今的珠海。當年從香山縣城經岐澳古道前往澳門,珠海是必經之路?!蹲叽湮ⅰ芬辉姳阒v述一位年僅15歲女孩徐慧俠,經由岐澳古道往來于石岐濠頭與珠海進行貨物買賣謀生的故事。 鄭彼岸(資料圖片) 斑駁的古驛道,烙印著中山近代群英開眼看世界、敢為天下先的足跡。一代代華僑沿著這條南粵古道遠赴重洋,把瓷器、茶葉和絲綢帶出去,把西方物產、思想文化帶進來。民國初年,香山邑人鄭芷湘等發起開辟岐關車路。1936年,岐關車路全線通車,總長99公里。岐澳古道逐漸退出道路交通的歷史舞臺,湮沒于歲月中。 直至近年,岐澳古道作為南粵古驛道示范路段,不斷得到修復和活化利用。岐澳古道逐步解開神秘的歷史面紗,在中山市打造“古道+紅道+綠道”的立體旅游線路格局中日漸成為了市民休閑尋蹤的“網紅”打卡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