臺山,是廣東音樂的發祥地之一,被譽為“廣東音樂之鄉”。臺城,歷來是臺山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,廣東音樂在臺山以臺城最為活躍。臺山的八音班(鑼鼓架)是廣東音樂的活動形式之一,又是廣東音樂的原生態載體?!鞍艘簟?是指用“金、石、土、草、絲、木、匏、竹”等八類材料制造的樂器所奏的音樂的總稱。八音班(樂社)始于明末清初,遍及城鄉,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。
臺山市臺城城區風貌(李駒榮 攝)
最初的八音班,多為演奏佛教音樂和民間小調,如《萬年歡》《三皈依》《漁家樂》等曲調,人們常稱這些曲調為“廣東音樂”。清朝中葉,八音班開創出一條樂曲演奏與戲曲演唱結合的道路。十九世紀60年代以后,粵劇演唱由原官話改用白話,更加貼近群眾,加快了八音班演奏樂曲和演唱戲曲相結合的發展步伐,迅速形成了一支廣東音樂的創作隊伍,創作了大量廣東音樂。1938年成立的“臺山縣音樂工會”為當時八音班中規模最大,它由5位“相主”發起組織,會員人數達1000多人。 2009年12月,廣東音樂(臺山)參加中央電視臺《激情廣場》欄目
——愛國歌曲大家唱(廣東.江門篇)演出(臺山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供圖)
臺山的八音班,用木制成一個轎形的音柜,中間放著掌板用的木魚、沙鼓等敲擊樂。樂隊人數不多,過去純演奏樂曲時,一般配備掌板、鈸兼鑼、小胡琴、椰胡、三弦或月琴、笛子兼嗩吶各1人。一些廣東音樂和粵劇愛好者旅居國外后,在國外組織八音班活動,吸收了一些西洋樂器加入樂隊,如加入色士風(薩克管)、小提琴、黑管(單簧管)、電結他(六弦琴)等,在音色方面更加豐富和充實。一些華僑把西洋樂器傳入家鄉的八音班,普遍配備了色士風等,使樂隊規模略有擴大。后來,八音班兼容戲曲演唱,每班配備男女演唱演員各1人。
臺山市組織舉辦“臺山廣東音樂傳承基地成果展演”(趙文川 攝)
八音班的活動,過去一般是在年節和“婚喪紅白”二事中舉行。新中國成立后,八音班活動成為文化室的主要活動項目,除保留過去的活動方式外,還在重大慶典,藝術節巡游、演出期間開展活動,成為僑鄉臺山文化藝術的一個品牌。
臺山廣東音樂團參加各項演出(臺山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供圖)
臺山廣東音樂團參加各項演出(臺山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供圖)
臺山廣東音樂團參加各項演出(臺山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供圖)
近百年來,臺山孕育出廣東音樂的啟蒙者和發展者丘鶴儔、高胡演奏藝術大師劉天一、“有突出貢獻藝術家”李凌、國家一級演員曹秀琴、陳玲玉等一大批蜚聲國內外的音樂、戲劇、曲藝名家。丘鶴儔從八音班偷師開始了音樂生涯,有幸得到啟蒙教師胡德高的培養,后來旅居香港謀生,創辦了音樂私塾,收徒傳藝。同時,他對粵樂、粵曲進行收集、整理和編著工作,編輯出版了《弦歌必讀》《琴學精華》《國樂新聲》《琴學新編》等書刊,并創作了一批廣東音樂新譜,將廣東音樂的演奏和創作技巧上升為理論,指導廣東音樂踏入興盛期。劉天一是高胡演奏高手,其演奏達到爐火純青、出神入化的境界,確立了高胡在廣東音樂演奏中獨領風騷的地位。
丘鶴儔的理論和劉天一的演奏,推動了廣東音樂的發展?,F今,臺山市活躍著100多個音樂曲藝社團,創作、演奏廣東音樂成為臺山群眾文化活動的重要項目,臺山人更是把廣東音樂推向數十個僑居國家和地區。 為使演奏廣東音樂這一傳統文化活動后繼有人,臺山一些八音班前輩,從1967年開始,以臺城青少宮和臺城第二小學為陣地,成立了少兒廣東音樂演奏團,歷時五十余年,從未間斷。據不完全統計,有1000多位小學生參加了集訓和表演,每位學生學會一至兩種八音樂器,其中20多人成為專業樂手或演員。
臺山市舉辦少兒廣東音樂培訓(陳天海攝)
1988年,臺山被命名為廣東省“廣東音樂之鄉”。2008年,原國家文化部授予臺山“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(廣東音樂之鄉)”的榮譽稱號。1998年,臺城鎮(現臺城街道)被廣東省文化廳命名為“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之鄉(廣東音樂之鄉)”。2018年,臺城街道被廣東省文化廳授予2018-2020年度“廣東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”。 2006年5月,“臺山廣東音樂”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,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有陳哲深、劉英翹。
臺山市組織舉辦的“緬懷一代廣東音樂宗師——丘鶴儔音樂專場”(陳天海 攝)
丘鶴儔(圖片選自江門日報臺山微事)
丘鶴儔(1880-1942):著名的廣東民間音樂演奏家、作曲家和音樂教育家。1880年出生于臺山端芬那泰鄉那呂村,13歲時加入“八音班”。20歲時旅居香港,創辦了音樂私塾,講授廣東民間音樂。他創作的廣東音樂《娛樂升平》《獅子滾球》《相見歡》《雙龍戲珠》等,至今仍受廣大聽眾所喜聞樂唱。丘鶴儔擅長揚琴,其“左竹法”揚琴演奏技法傾倒不少觀眾。
劉天一(臺山市檔案館供圖)
劉天一(1910-1990):1910年出生,臺山端芬鎮聯豐龍塘村人,博取各高胡演奏名家的長處,自成一格。1930年他用高胡領奏《鳥投林》,奏出多種鳥聲,初步顯示出其演奏藝術才華。他精于高胡,長于箏,又是杰出的作曲家,主要作品有《魚游春水》《花市迎春》《紡織忙》《塞上吟》《放煙花》等。1957年,劉天一演奏《魚游春水》時整個樂段用泛音,在廣東高胡中屬于首創,被認為“當地無人企及的技巧”。
李凌(中共臺山市委黨史研究室供圖)
李凌(1913-2003):1913年出生于臺山四九永興里,受父親愛唱粵曲的熏陶,李凌在青少年時能唱,會拉小提琴、二胡,還能當指揮。1938年,李凌到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學習。1940年1月,他參與籌辦的《新音樂》月刊正式創刊。1978年,李凌被選為中國音樂協會副主席及表演藝術委員會主任。1980年,出任中國音樂學院院長。1991年被國務院授予“有突出貢獻藝術家”榮譽稱號。1993年,李凌的代表性著作《秋蟬余音》出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