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佛山,每當到了秋季,人們都會舉行一場隆重的慶豐收的歲時節令習俗——秋色。以一種特殊的方式表達這份喜悅。
佛山秋色歷史悠久,自明正統十四年(1449)定名,至今已流傳500多年。“會城喜春宵,吾鄉喜秋宵。醉芋酒而清風生,盼嫦娥而逸興發。于是征聲選色,角勝爭奇?!薄靶姓呷绾?,立者如山,柚燈紗籠,沿途交映,直盡三鼓乃罷?!?/strong>這是清乾隆《佛山忠義鄉志》對佛山秋色的記載。
秋色彩燈(來源:佛山新聞網) 相傳,佛山秋色起源于兩晉時期,肇端于兒童舞草龍慶豐收的“孩童耍樂”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民間扮演故事活動逐步盛行,在不斷吸收各地民間文化活動形式的基礎上,慶豐收的文化活動內容也日益豐富,明正統十四年(1449)定名為秋色,又稱為“秋宵”“出秋色”“出秋景”。 2019年佛山秋色巡游(許躍飛 攝) 明代中葉至清代,隨著佛山農業、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和繁榮,佛山秋色也發展至鼎盛時期,造就了不少能工巧匠。 為了慶祝豐收,人們利用農產品或手工業剩余材料,制成各種工藝品。每于豐年,行業或各鋪里居民自發組織大型的出秋色活動,一鋪發起,全鎮二十多鋪及四鄉群眾紛紛前來助興,通過爭雄斗勝的巡游演示,形成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動。 秋色彩燈(來源:佛山新聞網) 隨著秋色項目的不斷創新和豐富,秋色技藝的提高,秋色爭奇斗艷的競技性更強,秋色會景以比賽的形式出現,故又稱為“佛山秋色賽會”。 佛山秋色巡游現場(許躍飛 攝) 佛山秋色基本內容分為民間工藝品和文藝表演兩大類。 民間工藝有扎作、砌作、針作、裱塑、雕批等五種,工藝特點是:原材料隨手可得,化腐朽為神奇;制作技藝新奇妙肖,以假亂真。 文藝表演包括民間音樂、舞蹈、戲劇、雜技、化裝表演等五類,音樂部分包括“吹打”“十番”“鑼鼓柜”三種形式,都是流行于佛山的民間音樂。 佛山秋色巡游中的舞龍表演(陳順貞 攝) 秋色巡游的表現形態又分為燈色、馬色、車色、地色、水色、飄色、景色七色,有固定的巡游路線和程式。巡游隊伍的排列順序為信號燈、開路隊、頭牌燈色、燈色、車色、擔頭秋色、馬色、臺面秋色、水色鑼鼓柜、十番飛鈸表演、地色、麒麟、獅子、大頭佛等,參演群眾數千人,隊伍長達數里,觀者如潮,氣氛熱烈。 佛山秋色巡游隊伍(許躍飛 攝) 佛山秋色與當地農業、手工業和商貿的繁榮密切相關,并通過爭雄斗勝的“秋色賽會”,使秋色不斷創新和提高。2008年,佛山秋色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。從2010年起,佛山以“秋色”為名,在每年金秋季節舉辦盛大的民俗文化活動。 佛山秋色巡游表演現場 (陳順貞 攝) 隨著時代的發展,秋色的形式和內容也在不斷創新發展?,F在的佛山秋色,將省內外國家級、省級代表性非遺項目融入活動中,不僅豐富了秋色巡游文化內容、促進了各地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,更增進了人民群眾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認同,有力地宣傳了佛山的城市形象,成為佛山的一道靚麗風景。 廣東省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 佛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 視頻:佛山新聞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