風箏比賽(江城區文化館供圖) 陽江風箏,又稱紙鷂,是中國南派風箏代表之一。史載南北朝梁簡文帝大寶元年(550),高州(治所在今陽江市區)刺史李遷仕反,高涼冼夫人從高涼郡(郡治在今陽江縣北部)舉兵追擊李遷仕,曾向上級放紙鷂傳遞情報求援。據此,在南北朝時,陽江已有紙鷂。后來民間形成重陽節放風箏習俗,長盛不衰。 至清代及民國時期,群眾放風箏已十分普遍。每年農歷九月初九,全城男女老少多外出到東山石塔一帶,舉行重陽登高、野炊和風箏放飛比賽。民國《陽江縣志》載:“重陽日,結伴攜酒選勝登高。士人賦詩,兒童放紙鳶較高下,或懸藤弓其上,風激之鳴,向徹云霄,北山尤盛?!鼻骞饩w拔貢林葆瑩詩云“浮圖七級北山坳,紙鷂參差萬影交”,描繪各色風箏隨風起放的盛況。文人雅士乘此機會在樹林中或帳蓬下飲酒賦詩,蔚然成風,至今山石上還有“曲水流觴”的遺跡。1982年以來,陽江多次在重陽節舉行盛大的風箏比賽,參加者有上百支風箏隊伍,數千只風箏參賽,盛況空前。 道光二年《陽江縣志》記載陽江重陽節放風箏風俗 陽江風箏種類齊全,技術精巧,形神兼備,栩栩如生。造型有花、鳥、蟲、魚、人物、動物、植物等,常見的有靈芝、雙桃、鞋笪魚、鴛鴦、崖仔(老鷹)、百足(蜈蚣)。百足風箏可長達200多米,凌空翻滾騰躍,被喻為“陽江活龍”。靈芝風箏取材于白娘子盜靈芝仙草傳說,造型優美,頂端裝有藤片鳴弓,在高空迎風作響,有如天籟,被評為“世界十絕風箏”之一。陽江風箏講究放飛效果,大型風箏放飛時,還會裝上炮竹,用“吹蛾”送上高處燃放,爭奇斗巧,盛極一時。 靈芝風箏(江城區文化館供圖) 陽江風箏制作工藝和放飛水平發展很快。1986年,陽江風箏被選為廣東省代表,到山東濰坊市參加第一屆全國風箏邀請賽和國際風箏比賽,榮獲金牌二枚、銀牌二枚、銅牌三枚,團體總分第五名。此后,陽江風箏隊多次代表廣東省參加全國和國際比賽,并取得顯著成績,在全國形成“北有濰坊,南有陽江”兩大流派。1990年,在第七屆國際風箏大會上,陽江“靈芝”風箏入選“世界十絕風箏”;1991年,位于陽江市鴛鴦湖畔的南國風箏競賽場落成,可容納30萬人同時進行放飛活動。1991年,陽江市被廣東省體委命名為“廣東省風箏之鄉”;1993年,陽江市被中國風箏協會命名為“全國風箏之鄉”;2006年,陽江風箏項目入選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;2013年,廣東省風箏協會在陽江成立;2014年,陽江獲評“2009至2014年度全國風箏運動先進單位”稱號;2020年,獲第37屆濰坊國際風箏會暨第16屆世界風箏錦標賽創新風箏一等獎。